中华诗赋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论坛 诗词
查看: 24|回复: 0

散文•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岩玉湖北绿松石(4首)

[复制链接]

5402

主题

1万

帖子

2万

积分

首席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27658
发表于 2025-5-14 21:17:4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玉影山人 于 2025-5-14 21:30 编辑

  散文四章·中国四大名玉寻踪  
(以地理风物为经,人文情思为纬,融典故传说与当代观察)

---

其一·昆仑雪魄——和田玉记  
玉龙喀什河的晨雾还未散尽,采玉人已踏碎满河卵石。他们弯腰的姿势像在叩拜,指尖划过沙砾时,仿佛能触到昆仑山万年前的心跳。我曾在河畔拾得一块青白玉籽料,沁色如烟霞浸染,老玉贩说这是千年前某场山洪的馈赠。  
夜宿和田老城,维吾尔族老人将玉镯套在我腕上,铜铃般的笑声里,我看见巴扎上玉器摊星罗棋布。羊脂玉在月光下泛着冷光,恰似丝路驼铃碾过的霜。纪晓岚诗中“六城人拥双河畔”的盛景已化作机械轰鸣的矿区,唯余玉龙河畔的采玉人,仍守着“踏玉而歌”的古老仪式——他们相信,每块籽料都是昆仑山寄给尘世的情书。  

---

其二·荆山血魄——独山玉记  
南阳独山脚下的玉雕作坊里,老师傅正将一块青白玉料劈成两半。电锯嘶鸣中,我忽然想起两千年前卞和捧着和氏璧跪在荆山下的哭声。独山玉的七彩并非天生,而是地壳裂变时岩浆与石英的殊死缠绵。  
在镇平玉雕博物馆,一尊《九龙晷》的余韵。  

---

其三·红山灵魄——岫岩玉记  
岫岩偏岭镇的河磨玉矿,我见到了真正的“玉中舍利”。河床里卵石裹着玉料,经亿万年冲刷,棱角尽化圆润。考古学家在此发现八千年前的玉猪龙,其蜷曲形态与红山先民对宇宙循环的认知暗合。  
某夜宿于玉雕村,老艺人用岫岩玉雕琢观音。刀锋游走间,玉屑如星屑飘落,他说:“岫玉性脆,雕琢时须顺着石纹呼吸。”这话让我想起《红楼梦》中通灵宝玉的谶语——岫岩玉的“石魂”与“玉魄”,本就是一对矛盾共生体。晨雾中,采玉人背着竹篓穿过薄雾,身影宛如从红山文化岩画中走出的祭司。  

---

其四·云盖灵魄——绿松石记  
湖北竹山云盖寺的矿洞幽深如子宫,矿工头灯照亮岩壁上的铁线纹,恍若女娲补天时遗落的星轨。绿松石的蓝,是云贵高原雨水浸泡千年的颜色。土家族姑娘将绿松石缀满银饰,叮当声中,我听见《竹枝词》的韵脚在石缝间回响。  
在十堰博物馆,战国时期的绿松石镶金带钩令我屏息。那些镶嵌在青铜器上的松石碎片,曾是楚国工匠献给神灵的眼泪。如今机械采矿的轰鸣惊飞山雀,但深山里仍有老人用传统“砸石法”寻玉——他们相信,唯有承受九十九次碎裂,绿松石才能显露天光云影的灵韵。  

---

创作手记  
1. 地理叙事:以玉龙河、荆山、偏岭镇、云盖寺为锚点,构建空间坐标;  
2. 时间折叠:将新石器玉猪龙、汉代金缕玉衣、《红楼梦》通灵宝玉等意象并置,形成时空对话;  
3. 感官书写:玉屑星屑般的触觉、金刚砂袋的金属气息、绿松石铁线的视觉张力;  
4. 隐喻系统:  
   - 和田玉“踏玉而歌”喻文明传承;  
   - 独山玉“七彩渐变”喻生死哲思;  
   - 岫岩玉“矛盾共生”喻文化转型;  
   - 绿松石“九十九次碎裂”喻生命淬炼。  

四篇散文试图在地理风物中打捞文化基因,让石头开口讲述未被史册记载的故事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中华诗赋论坛 ( 粤ICP备14042522号-1 )

GMT+8, 2025-5-26 02:50 , Processed in 0.186329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