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诗赋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论坛 诗词
查看: 97|回复: 0

古词•京杭大运河(三首)

[复制链接]

5387

主题

1万

帖子

2万

积分

首席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27632
发表于 2025-5-6 16:26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以下为三首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的原创古词,结合其历史脉络与人文意象,选取《水调歌头》《望海潮》《临江仙》三个词牌创作,并附解析:

---

### **《水调歌头·运河怀古》**  
隋堤烟柳老,汴水咽残阳。龙舟千里波碎,血泪浸河床。  
谁记征夫骨冷,空剩纤痕石裂,功过付沧浪。  
一脉通南北,万舸载兴亡。  
漕粮涌,盐铁聚,市廛忙。  
临安灯火,曾照胡马踏钱塘。  
纵使金戈沉戟,不改涛声如诉,明月渡寒江。  
唯有蓑衣客,犹唱旧时腔。  
**注**:以《水调歌头》悲壮跌宕的声韵,回溯隋炀帝开凿运河的血泪史与后世繁华。化用皮日休“尽道隋亡为此河”的评述,融入“纤痕石裂”“漕粮盐铁”等运河经济意象,末句以渔翁视角收束历史沧桑。

---

### **《望海潮·运河行吟》**  
长河横贯,通津锁钥,千秋浪涌云槎。  
隋月照堤,唐风拂闸,帆樯暗度星沙。  
漕鼓震京华。  
看吴盐似雪,越锦如霞。  
酒旆招摇,竹西歌吹彻天涯。  
临安旧事堪嗟。  
有东坡问柳,朱子评茶。  
烟雨画桥,珠帘绣户,钱塘十里繁花。  
灯火夜浮槎。  
叹运河遗韵,今古交加。  
且向塘栖古渡,醉倚碧栏斜。  
**注**:借柳永《望海潮》铺陈之体,摹写运河沿岸经济盛景与人文交融。融合杭州“塘栖古镇”“拱宸桥”等实景,及苏轼三访嘉兴本觉寺、朱彝尊棹歌等典故,展现“市列珠玑,户盈罗绮”的唐宋风华。

---

### **《临江仙·夜泊通州》**  
潞水舟停霜月冷,依稀戍鼓声遥。  
柳荫曾系帝王桡。  
康乾南渡处,漕吏夜吹箫。  
千载涛声说治乱,兴衰几度沉销?  
虹桥犹载马蹄骄。  
运河今不语,银链束京郊。  
**注**:以《临江仙》清丽婉转之调,聚焦北京通州运河段。引用徐阶“柳荫催系缆”诗意,暗合康乾南巡治水旧事,末句“银链”喻现代运河如纽带连接古今,呼应“流动的血脉”之喻。

---

### **创作思路解析**  
1. **历史纵深**:  
   - 以“隋堤”“汴水”勾连隋唐运河开凿的血泪与功绩,结合皮日休“共禹论功”的辩证视角;  
   - 通过“漕鼓”“吴盐越锦”再现唐宋漕运盛况,呼应“半天下之财赋,悉由此路而进”的记载。  

2. **人文意象**:  
   - 选取“东坡问柳”“朱子评茶”等士人雅事,暗合运河作为文化通道的功能;  
   - 融入“塘栖古渡”“拱宸桥”等地理标识,强化地域特色。  

3. **时空交织**:  
   - 古今对比贯穿三首,如“临安灯火”与“钱塘繁华”映射运河的持续生命力;  
   - 末句“银链束京郊”以现代视角收尾,呼应运河“活态遗产”的当代价值。

三首词牌平仄各异:《水调歌头》激越悲慨,适合宏大叙事;《望海潮》铺陈绚丽,契合经济繁荣;《临江仙》空灵含蓄,传递历史余韵。通过虚实相生的意象群,构建出运河“凝固史诗”与“流动血脉”的双重特质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中华诗赋论坛 ( 粤ICP备14042522号-1 )

GMT+8, 2025-5-25 13:32 , Processed in 0.169112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