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诗赋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论坛 诗词
查看: 112|回复: 1

古词•坎儿井(三首)

[复制链接]

5383

主题

1万

帖子

2万

积分

首席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27621
发表于 2025-5-4 23:43:5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玉影山人 于 2025-5-5 09:07 编辑

以下是为坎儿井主题创作的三首古词,选用《六州歌头》《夜飞鹊》《高阳台》等较少见于同类题材的词牌,结合其地下水利奇观、绿洲生态及人文传承,融入历史纵深与当代保护理念,以多维视角展现坎儿井的智慧与生机:

---

### **一、《六州歌头·坎儿井怀古》**  
**地龙潜脉,珠链缀荒陬。**  
**天山雪,凝寒魄,暗奔流。**  
**凿春秋。**  
**千井穿戈壁,引银汉,滋焦土,驼铃咽,葡萄翠,绿云浮。**  
**林左曾临,挥锸开玄隧,汗浸征裘。**  
**更油灯定向,影背指深幽。砾石铿锹,鬼神愁。**  

**叹蛟藏窟,龙涎冽,浇炎狱,润枯畴。**  
**涝坝月,明渠雨,润歌喉。**  
**醉西州。**  
**万顷琉璃碎,酿甘醴,醉星眸。**  
**钢筋固,涵管续,护清湫。**  
**犹见掏捞匠骨,苔痕里、镌刻鸿猷。**  
**问沉沙旧印,可记汉唐谋?**  
**大野鸣虬。**  

**注**:  
- **「珠链缀荒陬」**:化用网页4中“竖井宛如珍珠项链”的意象,描绘戈壁滩上的竖井景观。  
- **「林左曾临」**:指林则徐、左宗棠在清代主导坎儿井修建的历史。  
- **「油灯定向」**:引用网页3所述古人用油灯影子确定暗渠方向的技艺。  
- **「钢筋固」**:呼应网页8中现代使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坎儿井的技术革新。

---

### **二、《夜飞鹊·坎儿井涝坝夜思》**  
**苍星坠涝坝,蟾影摇珠。**  
**千载暗涌如初。**  
**天山雪魄化涓滴,潜通沙海玄虚。**  
**驼铃碎寒月,更葡萄垂露,柳浪翻裾。**  
**炎洲独贮,一池春、冷沁穹庐。**  

**遥想汉使持节,凿井表卑鞮,丝路曾书。**  
**今见微喷新技,根须润细,犹效渠胥。**  
**掏捞匠老,抚苔痕、笑指云凫。**  
**问沉沙谁解?乾坤俯仰,地肺堪锄。**  
**待晓来,蒸霞处,绿潮涨破火洲墟。**  

**注**:  
- **「卑鞮」**:化用《汉书·西域传》中“卑鞮侯井”的典故,暗示汉代已有坎儿井雏形。  
- **「微喷新技」**:指网页4所述借鉴坎儿井理念的现代微喷灌技术,节水效率提升30%。  
- **「地肺堪锄」**:隐喻坎儿井暗渠如大地肺叶,延续绿洲生命。

---

### **三、《高阳台·坎儿井修复记》**  
**砾石磨锹,油灯照影,百年汗浸玄渊。**  
**地脉重梳,钢筋锁住蛟涎。**  
**涵管卵形吞寒雪,更护得、井口苔圆。**  
**看今朝,涝坝星罗,明镜涵天。**  

**掏捞匠骨埋沙处,有葡萄架底,碧浪溅溅。**  
**游客扶梯,惊呼龙窟通仙。**  
**林公旧迹成新景,纵黄沙、难掩清涟。**  
**待秋深,玛瑙垂枝,甜透冰川。**  

**注**:  
- **「卵形涵管」**:取自网页8中现代修复使用的钢筋混凝土卵形涵管技术,提升暗渠坚固性。  
- **「林公旧迹」**:指清代林则徐主持修建的坎儿井,部分仍被称作“林公井”。  
- **「玛瑙垂枝」**:以葡萄成熟隐喻坎儿井滋养的丰收,呼应网页2中“葡萄似遮天绿云”的描写。

---

### **意象解析与创作思路**  
1. **时空交织的工程史诗**:  
   - **地质智慧**:以“地龙潜脉”“天山雪魄”喻坎儿井引地下水的结构,暗合“利用地形无动力自流”的科学原理。  
   - **历史纵深**:通过“汉使持节”“林左曾临”串联汉代雏形、清代兴盛与现代修复,展现两千年的传承。  

2. **生态与人文的共生**:  
   - **绿洲意象**:“葡萄翠”“柳浪翻裾”化用对葡萄沟的描写,凸显坎儿井“沙漠变绿洲”的奇迹。  
   - **匠人精神**:“掏捞匠骨”“油灯照影”致敬掏捞工在阴冷暗渠中作业的艰辛,赋予工程以人性温度。  

3. **古今技术的对话**:  
   - 传统技艺:如“油灯定向法”“木棍定向法”被转化为“影背指深幽”的诗意表达。  
   - 现代革新:以“钢筋固”“涵管续”对应钢筋混凝土加固技术,体现古老智慧与科技融合。  

---

### **词牌适配性**  
- **《六州歌头》**:以激越跌宕的声韵,匹配坎儿井开凿的壮阔史诗,尤适铺陈“千井穿戈壁”的浩大工程。  
- **《夜飞鹊》**:借其婉转绵长的节奏,表现涝坝夜色的静谧与历史沉思,暗合“沉沙谁解”的哲学追问。  
- **《高阳台》**:以长调容量收纳修复细节(如“卵形涵管”),并通过结句“甜透冰川”将技术叙事升华为生态赞歌。  

---

延伸思路
若需进一步拓展,可尝试:  
- **《霜叶飞》**写秋日坎儿井畔葡萄丰收(“玛瑙垂枝霜刃冷,匠骨犹温沙底”),结合“葡萄节”盛况;  
- **《月下笛》**表现竖井星空(“星坠珠链穿地脉,灯悬影指玄渊”),呼应游客深入地下60米参观的沉浸体验。  
三阕皆可配以坎儿井剖面图释,将“竖井-暗渠-涝坝”结构与诗词意象对照,实现文学与科学的双重叙事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5383

主题

1万

帖子

2万

积分

首席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27621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5-4 23:44:46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玉影山人 于 2025-5-5 09:07 编辑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中华诗赋论坛 ( 粤ICP备14042522号-1 )

GMT+8, 2025-5-25 08:48 , Processed in 0.477966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