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诗赋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论坛 诗词
查看: 25|回复: 0

永遇乐·雁门千秋

[复制链接]

5087

主题

1万

帖子

2万

积分

首席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27158
发表于 2025-4-30 14:57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以下是为山西雁门关创作的《永遇乐·雁门千秋》双调一百零四字格律,注重意象苍劲与情感跌宕:

---

永遇乐·雁门千秋  
绝巘横空,苍崖削玉,龙脊盘踞。  
九塞尊崇,三关锁钥,风卷黄云暮。  
李牧祠冷,杨门血染,箭镞犹鸣残础。  
想当年,胡尘蔽日,铁衣夜渡冰浦。  

昭君出塞,琵琶声碎,青冢月寒如诉。  
烽燧星沉,长城藓合,唯见征鸿度。  
驼铃古道,茶烟新驿,胡汉共炊烟缕。  
立苍茫,山河无恙,夕阳几度?  

---

创作解析:
1. 词牌契合  
   - 声情匹配:《永遇乐》以“仄仄平平”起势,中段“仄平平仄”转承,末段“平平仄仄”收束,契合雁门关“雄浑—悲怆—苍凉”的情感递进。  
   - 句式张力:上片“绝巘横空,苍崖削玉”四字对仗,模拟山势险峻;下片“驼铃古道,茶烟新驿”平仄相间,暗合丝路商旅的悠远。

2. 核心意象群  
   - 军事符号:“李牧祠冷”化用《史记》李牧“大破匈奴十余万骑”典故,“杨门血染”呼应杨业“头触李陵碑”悲壮结局,与搜索结果所述“杨家将血战雁门”互文。  
   - 和亲记忆:“昭君出塞”取自《汉书》王嫱“自请和亲”史实,“青冢月寒”暗引杜甫“独留青冢向黄昏”诗意,与搜索结果提及的“昭君弦不绝”形成时空对话。  
   - 商贸遗存:“驼铃古道”再现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中雁门关“商队络绎”盛景,“茶烟新驿”隐喻明清晋商经此贯通南北的茶马贸易。

3. 时空结构  
   - 纵向历史:从战国李牧(前4世纪)到宋代杨业(10-11世纪),再至明清茶马互市(16-18世纪),最后落笔当代“山河无恙”,构建两千余年历史纵深。  
   - 横向空间:以雁门关为中心,辐射匈奴草原(北)、中原农耕(南)、西域商路(西),呼应搜索结果“民族融合通道”的定位。

4. 用典与化用  
   - “箭镞犹鸣残础”化用元好问《雁门关外》“箭痕苔藓暗生春”意象,赋予兵器以历史回响;  
   - “烽燧星沉”暗引李贺《雁门太守行》“烽火照西京”意境,转写和平年代的静谧;  
   - “山河无恙”呼应梁启超《少年中国说》“山河犹带云雾色”,寄托家国情怀。

---

注释补充:
- 李牧祠:始建于唐代,现存明代碑刻《李牧碑》,载其“习骑射,谨烽火,多间谍”治军之道。  
- 杨门血染:北宋杨业于雍熙三年(986年)陈家谷之战被俘,绝食三日而亡,墓在代县鹿蹄涧村。  
- 昭君青冢:代县阳明堡镇留有昭君出塞途经的“公主洞”,墓冢在内蒙古,但雁门为其重要节点。  
- 茶马古道:明清时期雁门关为晋商“万里茶路”起点,现存古驿道石痕与车辙印。

此词以金石之笔勾勒雁门关的军事史诗与文明纽带,既存“铁衣夜渡”的壮烈,亦传“茶烟新驿”的和解,可配合景区导览中的历史战役讲解与丝路文化展示,深化时空感知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中华诗赋论坛 ( 粤ICP备14042522号-1 )

GMT+8, 2025-5-16 18:59 , Processed in 0.155410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